1930年南京旧时光:西装革履的他,缘何踏入佛门剃度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4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在1930年代的南京,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新旧交替。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,在大街小巷处处闪现。偶然间,一张男子出家剃度仪式的照片映入眼帘,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,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故事充满遐想。

照片中的男子,身着笔挺的西装,裁剪合身的款式彰显着他紧跟当时的时尚潮流。一副眼镜稳稳地架在他高挺的鼻梁上,镜片后的双眼透着一股深邃。他身形瘦瘦高高,头发打理得极为精致,锃光瓦亮,每一根发丝都根根分明,仿佛在诉说着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。

展开剩余74%

这样一个看上去充满现代气息、置身于摩登都市的青年,竟出现在剃度仪式上,实在令人费解。不禁让人暗自思忖,究竟是什么缘由,让他选择了这条与世俗繁华背道而驰的出家之路?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,是经历了怎样的波折、感悟,才让他看开了尘世的纷扰,走向佛门净地寻求解脱?

目光从男子身上移开,聚焦到这场剃度仪式本身,那扑面而来的虔诚让人动容。在佛教的传统里,凡是出家当和尚之人,剃光头发是一道必经的程序,这被称为剃度。

佛教对于出家为僧尼有着诸多严格的条件要求。个人志愿是首当其冲的,必须是内心深处真正渴望投身佛门,寻求精神上的修行与超脱;家庭同意也至关重要,毕竟出家意味着与世俗家庭的一种割舍,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;身无债务是为了保证修行之人能够心无旁骛,不被尘世的经济纠葛所牵绊;五官端正则更多地是基于一种传统的审美和对庄严佛相的期许。

然而,在那个动荡的1930年代,社会局势复杂多变,民生艰难,这些看似合理的要求,在实际生活中并非都能轻易达成。但即便如此,佛教教义依旧坚守着这些准则,仿佛在乱世中为人们指引着一条精神上的“纯净之路”。

回到照片中的男子,有志于出家的他,想必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才走到了剃度这一步。他先是与寺院取得联系,在寺院中怀着崇敬之心,请求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作为自己的“依止师”。“依止师”对于初入佛门的弟子而言,如同黑暗中的明灯,是修行路上的引路人。

接下来,全寺僧侣会对他进行全面的了解,从他的品行到他出家的决心,无一不在考量范围之内。只有当众人都认可并同意后,寺院才会正式收留他为弟子。随后,那庄重的时刻来临,寺院为他剃除须发,一根根青丝飘落,也意味着他与尘世的诸多牵挂开始渐渐剥离。

紧接着,他将接受沙弥戒,这沙弥戒共有十戒,每一条戒律都是对他修行之路的规范与约束。从这一刻起,他便正式成为了一名“沙弥”,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佛门修行之旅,在青灯古佛旁,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解脱,而那张照片,也永远定格了他人生转折的这一重要瞬间,成为1930年代南京独特历史的一个小小注脚 。

发布于:四川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肝脏微

人民日报客户端四川频道 王明峰 3月30日上午,由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共同承办的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在四川成都启...

相关资讯